“三年不用交租。”夏原吉笑着解释,“但要好好耕种,秋后有了收成,朝廷会按市价收购多余的粮食。”
旁边的汉人老农李大叔凑过来,拍拍巴图的肩膀,说道:“后生,这钱可得好好伺候着。我教你怎么施肥,怎么翻土,怎么播种?保准你来年丰收。”
巴图看着李大叔黝黑的笑脸,又看了看远处正在搭建的学堂,突然觉得,中原这陌生的土地,似乎也没那么可怕。
学堂还在建设,但在外面的空地上,杨士奇正带着编修们教孩子们认字。
一个满头扎着小辫的蒙古女孩怯生生的指着黑板上的“明”字,问道:“先生,这是什么字?”
“这是明。”杨士奇温和解释:“是咱们大明的明,也是光明的明,意思是……有光的地方。”
你还似懂非懂的点点,跟着念:“明……光明的明……”
不远处的空地上,朱高燧正摆弄着一台小型拖拉机。
他发动引擎,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,在田埂上犁出一道整齐的沟。
牧民们看的目瞪口呆,纷纷围上来。,好奇的摸着冰冷的铁皮。
“这叫拖拉机。”朱高燧得意的介绍:“你们没见过吧?一天能犁100亩地,比10头牛还管用。等你们学会了,种地就不用那么累了。”
看朱高燧这么爽朗豪放,一个蒙古老汉也不怕他了,拉着他的袖子,激动地说:“王爷,教我……教草民们,草民们学!”
其他牧民也哀求着。
朱高燧哈哈大笑:“没问题,包在本王身上,本王可是大明最好的司机。”
而在规化营的角落里,朱勇正带着卫所兵巡逻。
他看着那些互相帮忙搭建房屋的汉人与蒙古人,看着孩子们在一起追逐嬉戏,眉头渐渐舒展。
他对蒙古人没有好印象,觉得蒙古人是豺狼,对待汉人很凶悍无情,却没想到,他们放下弯刀后,也和汉人一样,有着对安稳日子的渴望。
“将军。”身边的亲兵笑道:“您看,这样挺好的。”
朱勇哼了一声,却也没反驳,只是轻声道:“盯紧点,别出乱子。”
夕阳西下时,规化营升起了袅袅炊烟。
蒙古牧民学着汉人做的馒头,虽有些变形,却也散发着麦香,汉人老农尝着蒙古妇人煮的奶茶,连连点头说“好喝,扎西德勒!”
朱高炽站在营门口,看着这和睦的景象,欣慰的笑了。
转身对身边的朱吾能和宁陵郡主说:“小能,你的提议很好,父皇的心思,也没白费。”
宁陵郡主望着当做学堂的帐篷里亮起灯火,轻声道:“汉族和藏族的孩子们能一起读书,大人们能一起种地,这样真好!”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