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份的天,正值多雨季节。今年的雨水尤为充沛,连下了七八天,时而阴雨绵绵,时而狂风暴雨。柳琦鎏所在的这条街道,由于是全村几条主要街道的出水口,积水严重。每当他一出街门,便是齐腰深的雨水。幸好村民居住的房屋都高于街道七八十厘米,站在家门口望去,就好像房屋都漂浮在小河里。
清晨,天色依旧灰蒙蒙的,细密的雨丝如同银针般从铅灰色的天空中洒落。远处的山峦被一层薄雾笼罩,仿佛一幅水墨画。柳琦琉推开家门,一股凉意扑面而来,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,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。他深吸一口气,感受到那股清新的凉意顺着喉咙滑入肺腑,带来一丝清凉与宁静。
街道上,雨水汇聚成一条条涓涓细流,沿着地势缓缓流淌。这些水流汇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片浅浅的积水洼地。积水表面泛起层层涟漪,倒映着周围的房屋和树木,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被打碎了无数片。偶尔有风吹过,水面荡起波纹,那些倒影也随之摇曳,像是在跳舞。
柳琦鎏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惆怅。他想起小时候,每逢这样的天气,小伙伴们总会穿着雨靴在积水中嬉戏玩耍,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。如今,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远去,只剩下他独自面对这片被雨水淹没的世界。
整条街道像是一条长长的洼地,混浊的流水湍急地流向东边太行大街的方向。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——塑料袋、木棍、杂草,甚至还有砖块。这些杂物随着水流不断翻滚、碰撞,发出细微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遭遇。偶尔有较大的树枝或石块卡在某个地方,阻塞了水流,导致局部积水更深,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漩涡。
下班后的柳琦鎏小心翼翼地推着电动车涉水前行,每一步都需要用力提起双腿,才能避免被水下的障碍物绊倒。他的裤腿早已湿透,贴在腿上,冰冷的感觉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。齐腰深的水早已淹没了电动车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坚持向前走,因为他知道,只有往前走,才能回到家。
站在街头,柳琦鎏环顾四周,只见村民们纷纷站在自家门口,望着门外的积水发愁。极少数人家的门槛已经被水淹没,他们不得不在门口堆起沙袋,防止更多的水涌入家中。孩子们则趴在窗前,好奇地看着外面的景象,眼中充满了对这场“洪水”的惊叹与好奇。
柳琦鎏望着眼前的一切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。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,更是一次对村庄团结力量的考验。他知道,在这样的时刻,大家需要互相帮助,共同应对困难。
他想起三国时期的那句诗: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”虽然这里的场景远不如长江那般壮阔,但同样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渺小。
回到家中,柳琦鎏换下湿透的衣服,坐在窗前静静思索。他知道,明天依然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日子,但他也相信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一定能度过难关。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,仿佛在为这个村庄默默祈祷。
尽管眼前的景象令人担忧,但柳琦鎏并没有失去信心。他知道,这场大雨终将过去,阳光终将再次照耀这片土地。
夜幕降临,雨渐渐停了下来,月光透过云层洒在水面上,泛起一片银白色的光辉。柳琦鎏站在家门前,望着逐渐平静下来的街道,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与希望。
每逢雨季,这条街道便化身为一片泽国,污水肆意横流,行人若不提起十二分的小心,便会被溅得满身泥泞,仿佛置身于泥潭之中。而街道两旁,更是杂乱无章,一些住户随意占用公共空间,擅自搭建起各式各样的临时建筑,将本就狭窄的街道挤占得更加逼仄。
这一切,都如同一根根刺,深深扎进了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的心里。他们无奈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,却又似乎无能为力。
柳琦鎏站在自家门前,望着眼前的这条街道,眉头紧锁。作为刚刚搬过来的新住户,他对这条街道有着深厚的情感,毕竟自己今后要扎根于此,却也更加痛心于它的现状。他常常想,要是有一天,这条街道能够焕然一新,那该多好啊!
恰在这时,一个好消息如同一缕春风,吹进了村民们的心田。高新区即将开展新农村建设,而他们所在的这条街道,也被列入了修整计划。“美化乡村,绿化街道”的口号响彻云霄,柳琦鎏他们村更是被定为镇里的示范村。
这个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,瞬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村民们议论纷纷,有人充满期待,有人则心存疑虑。
村里迅速行动起来,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队伍,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街道改造工作。测量街道、规划布局、拓展路面,每一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然而,改造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对于那些非法占用街道的住户,村里下达了限期退出拆除所占用集体闲地的通知。这一通知,如同在村民中投下了一颗炸弹,引发了激烈的反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村民老张便是反对声中最响亮的一个。他早年在街道旁搭建了一个小棚子,用来存放自家的农具和杂物。这个棚子,已经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春秋。当他听到村里要求他限期拆除棚子时,他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了。
“我在这住了大半辈子了,这棚子都搭了这么多年,凭什么说拆就拆!”老张怒气冲冲地找到村委会,大声质问着。
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面对老张的质问,并没有慌乱,而是耐心地给他解释:“老张啊,这是为了咱们村的整体形象和发展。你看现在街道多乱啊,改造之后大家出行都方便,村子也漂亮了,对咱们都有好处。”
老张却不为所动,他瞪着眼睛说道:“好处?我就看到我这棚子要没了,我那些东西放哪去?你们倒是给我解决解决!”
工作人员被老张的质问噎住了,他们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只好承诺会帮他想办法解决存放物品的问题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到老张家,与他进行沟通。他们详细地给他讲解了街道改造的意义,以及未来村子发展的美好前景。同时,他们也积极帮他寻找合适的存放地点,希望能解决他的后顾之忧。
经过多次沟通,老张的态度逐渐有了缓和。他开始意识到,街道改造并不是针对他一个人,而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发展和大家的利益。他也开始主动配合村委会的工作,为街道改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除了老张的问题,改造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困难。比如一些村民对改建茅厕不太理解,觉得传统的茅厕用习惯了,没必要改。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便挨家挨户地做工作,给他们讲解新茅厕的卫生和环保优势。
“大爷,新茅厕不仅更加卫生,还能有效防止污染,对咱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有好处。”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一位老人解释道。